推荐子栏目: 国家发明奖 | 168株活疫苗 | 成果转让 | 学习型团队建设 | 能力培养 | 管理SOP | 感染模型 | 外包试验 | 行业动态 | 猪病案例 | 猪病净化 | 猪博物馆 | 养猪文化 | 猪病图谱 | 专家讲座 | AOM| IOM| 共享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支原体网 > 时代养猪资讯 > 养猪文化 > 正文
“猪状元”与名教授
作者:陈安东  …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数:2051    更新时间:2007/10/16    

1997 11 5 ,温家宝同志亲临芜湖元丰集团三利猪场考察畜牧产业化。从猪场出来,温家宝同志主动提出找一个地方与元丰集团董事长俞明生谈一谈。在猪场简易的办公室里,温家宝同志坐在旧沙发上向俞明生同志仔细询问猪场的情况,以及元丰集团的发展过程。俞明生一一作了汇报,并特别提到三利猪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离不开安徽农业大学张伟力教授的支持时,温家宝同志听了给予很高评价,连声说“好,好”。根据安排,温家宝同志在元丰集团停留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但实际上却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临别时,温家宝同志拉着俞明生的手说:“你是真正的农民企业家!

1 、“猪状元”俞明生

在芜湖县,提起俞明生可以说无人不知,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创造了芜湖县历史上的数个第一,他以“种、养、加工同时并举,公司+农户联手致富”的经营之道,带动了周边数万农户共同走上致富之路;他仅用10 年时间就在鸠兹大地上建成了我省最大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尤其是他和国内著名教授张伟力为保护圩猪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并由此结下的深厚友谊在当地传为佳话。

俞明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母亲早逝兄弟姐妹众多,童年的俞明生仅上到小学3 年级就因家境贫寒辍学了,就在这启蒙的3,如星星之火燃起他对更多知识的渴望和对更高理想的追求。他的父亲俞邦荣长期担任村支书,带领老百姓大干苦干,却因无法使他们脱贫致富内疚不已,这深深地触动了俞明生。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民埋头种田很难致富,必须站在田里盯着城市。但是年轻的俞明生在那个时代只能无奈地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创业欲望从未泯灭过。

两年后,不甘寂寞的俞明生决定做木匠,他认为做木匠最起码可以走出家门,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他走村串户一干就是12 年。由于他手艺精湛,为人正直忠厚,而且做出来的东西总是比别人的更具时代气息。村里很多人都认为俞明生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俞明生的奋斗历程和成功之路证明了村里人没看走眼。每当有人问他为何能成为安徽省的养猪状元时,他总是憨厚地说:“一定要相信科学,尊重人才。”正是始终坚持着这样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养猪事业中去,俞明生赢得了安徽农业大学谢三星教授、张伟力教授的赞赏和鼎力相助。事业上取得了成功的他,又义无反顾地和张教授一道,肩负起圩猪保种的重任,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俞明生和张伟力教授相识得益于谢三星教授的引见,当俞明生的猪场初具规模时,他感觉到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明显滞后。就在他一筹莫展时,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教授关于养猪的电视讲座,他萌发了请教授作为技术顾问的想法。但他的想法被教授婉拒了,因为教授认为那时的安徽农村没有一个像样的猪场。可俞明生并不气馁,他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老俞说:“那时我厚着脸皮三番五次盛情相邀,被弄得实在不好意思的教授只好答应去我那里看一看。”此行让教授对他刮目相看了,老俞的猪场选址科学,品种齐全,规模庞大。更让教授欣慰的是,老俞不像有些老板,猪场刚有起色时就飘飘然起来,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俞明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才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教授不仅欣然答应做老俞猪场的顾问,还积极向俞明生引见“一棵摇钱树”,他就是当时还在荷兰的张伟力教授。回国后的张教授和俞明生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教授的话讲,俞明生虽然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是那种真正懂得“什么是养猪”的人,教授实地考察了俞明生的三利养猪场,这位足迹遍及世界许多著名猪场的教授不禁赞叹:安徽也有世界一流的猪场。他欣然同意做三利猪场的技术顾问。

俞明生的猪场事业在两位著名教授的大力帮助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始走上了科学化和规模化的养殖之路。现在俞明生的猪场年出栏商品猪4. 7 万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猪状元。俞明生事业发展之后不忘造福乡邻,自筹资金130 多万元修了一条4 公里柏油公路,受到人们的称赞。

2 、名教授张伟力

在安徽说到养猪有一个人不可不提,他就是张伟力————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养猪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部副主任,安徽省原种猪场技术总监。由于其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安徽的养猪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全国同行称为“安徽猪头”,教授对这个称呼非常满意。

张伟力教授1945 年生于山城重庆,后随父迁居上海,从小就聪颖好学的张伟力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美术,他的父亲希望他以后能像徐悲鸿一样成为一代宗师。然而个性鲜明的张伟力并不喜欢艺术,但父命不可违,他只好选择画马。长期在动物园画马的张伟力渐渐喜欢那些可爱的动物,因此在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即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有着“中国猪头”之称的张仲葛教授。从张教授那里张伟力知道了中国五千年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猪就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中国猪已经风靡全世界。然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猪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优势大举进入我国,使我国许多优秀的地方猪种受到冲击,并严重退化。张仲葛教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对中国猪深厚的感情和期待中国猪再度辉煌的心愿都深深震撼着年轻的张伟力,他决心要像张仲葛教授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的养猪事业。1967 年张伟力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执教于安徽农业大学。

为了让中国的养猪水平和世界同步, 1991 年至1999 ,张伟力远渡重洋,先后成为荷兰畜牧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荷兰养猪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荷兰Wageningen 大学动物营养系高级访问学者、荷兰Barneveld 农学院客座教授。又先后出访了美、法、比等国,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专题报告。他在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养猪科学的同时,积极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优质猪种,安徽的圩猪就是他不遗余力的重点推广猪种。圩猪作为安徽省独有、世界闻名的珍稀优秀的古老地方猪种,由于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而濒临灭绝!

圩猪产于芜湖、宣城一带,位居长江中下游交通枢纽,历代米市、猪市的集散中心。圩猪(旧称宣城猪) 作为皖中南名牌猪种享誉九州、蜚声四海已有数百年的辉煌,其猪文化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文化,是我国古老猪种遗传瑰宝之一,堪称世界“猪中的大熊猫”。

这个令发达国家的同行们惊羡不已的“珍稀猪种”,却面临着绝种的危险,这是何原因呢?

张伟力教授介绍,多数人目前食用的猪肉大多是无序杂交猪肉或未经肉质选育的洋猪肉,未经肉质选育的西方猪种杂交的猪肉虽然口味欠佳,但仍以高瘦率、高日增重(不到半年就可出栏) 、低料重比(长一公斤肉只需3 公斤饲料) 的优势风靡全世界。而我省的圩猪长1公斤需5 公斤饲料,出栏时间需一年左右。较高的饲养成本和优质但不能优价的市场行情,制约了猪农饲养圩猪的积极性,现在只有芜湖、宣城个别偏远山区的农民在饲养,且多是供自己食用,因此,优质纯正的圩猪猪种正在慢慢消亡。

据了解,我省的珍稀猪种圩猪,已被全世界的养猪界所关注,因为江苏省的古老猪种太湖猪在和国外的优质猪种杂交后,大大提高了欧美猪种的繁殖能力,其商品猪出口欧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在广东省的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地方珍稀猪种身上所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他们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省遍寻地方珍稀猪种,终于将蓝塘猪和大花白猪这两个珍稀猪种找了出来,并每年投巨资,专门用于保种和研究工作。目前中国本地猪的优势正在重新踏上国际、国内舞台,北京黑猪走俏日本,苏、沪的太湖猪、东北的民猪风靡欧美,贵州的香猪,浙江的金华猪,山东莱芜猪在国内猪市上的先声夺人已成国猪再度辉煌的先锋。我省芜湖、宣城一带正宗的圩猪肉产品已具备优质因种遗传上的竞争优势,我国养猪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叹惜:圩猪何日再度辉煌!

“可惜呀!”瘦削单薄的教授一脸无奈地说“, 这个猪种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传世之宝。是国宝! 它能适应本地水土,容易饲养,但由于生长慢、产量低、膘太肥、耗料多,难以在市场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找到相应的商机,可它是世界良种基因库里天然资源的一部分,是我们培育优质品牌肉的不可或缺的基因原料,一旦消失将无可挽回。”

3 、情系圩猪

有一天,教授在俞明生的猪场检测猪的营养状况,突然他眼前一亮,在猪圈的一角,一头细腿丰臀,体态匀称,浑身黑毛的家伙正躺在那儿睡大觉。教授屏住呼吸,揉揉眼睛,再仔细观察,不错,这正是他朝思暮想、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正宗圩猪呀! 作为国内研究猪种的知名专家,教授知道芜湖、宣城一带是圩猪的惟一产地,目前仅极少数存在于南陵种猪场和繁昌畜牧站。由于缺少资助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在偏远的山村中,他还不曾找到百姓手中散养的真家伙, 一段时间以来, 很多人以为, 圩猪————安徽这一古老的珍稀猪种已经在民间消失。站在一边的老俞被张教授的样子吓了一跳,他不明白一向治学严谨的教授为何那样激动。因为教授抱着圩猪那神情,就像一个父亲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等他明白过来后,他也跟着激动起来,真不知道这家伙如此有意义。这头猪经过教授的科学鉴定后,得出是圩猪但不是百分之百纯种圩猪的结论。老俞清楚地记得,这头猪是当地一个农民卖给他的。教授分析认为,这一带肯定还存有百分之百纯种圩猪。他立即决定请俞明生帮忙寻找纯种圩猪,老俞欣然答应。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两位半百之人头顶烈日,翻山越岭,走村到户,历尽艰辛,终于在宣城市和南陵县交界处,一个叫刑?? 山的深山窝里找到了一小群百分之百纯种的圩猪。

教授如获至宝,他把圩猪现状写成材料,递交有关部门,希望引起他们的重视。安徽省农委和芜湖畜牧局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先后在繁昌县、南陵县加强了圩猪保护基地,但后来终因经费等种种原因举步维艰。

俞明生始终在关注圩猪保种工作的进展,教授一脸疲惫地告诉老俞,保种工作困难重重时,老俞说:“让我来吧!教授一点都不觉得突然,他知道老俞会这么做的。因为他深知老俞的品行,老俞言必有行、行必有果。但教授还是一再要老俞慎重考虑:圩猪保种任重道远,仅凭热情不行,需要实力,从理论上说,作为珍稀猪种的圩猪通过与国外的优质种猪杂交,可以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肉质细嫩酥香的新型杂交猪,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的商机看得见,摸不着。老俞说,虽然三利养猪场是一个企业,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但是,我是为国家在保种,我感到光荣,这是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您放心,我决不后悔!

1998 ,那是一个让很多养猪大户都心力交瘁的一年。长江流域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那时的猪价跌到历史上罕见的每斤1. 1 ,许多猪场血本无归,老俞的猪场也未能幸免,损失惨重。1999 年春,当俞明生决定再次担起保护圩猪之重任的消息传出后,有人冷言冷语:老俞吃饱撑的没事干,明明是浑水,偏去趟。老俞的很多朋友纷纷劝他:猪场现在都亏成这个样子,千万不要再搀和什么圩猪保种,那是个无底洞,况且那是国家和政府的事,圩猪存在与否,与你老俞有何相干? 老俞憨厚一笑,,大家都说猪肉不好吃,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了能培育出优质猪肉的猪种,我们却不去保护,让这个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我们上对不起祖宗,下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呀!

在最困难的时候,妻子李金凤和孩子们坚定地站在老俞的身边,老俞说干就干,他选了好地方,新建了猪圈,每个猪圈只养一头圩猪,安排专人负责。因为教授对他说,这些猪是国宝,怎么也得把它们“伺候”好。1999 年夏,一个初具规模的纯种圩猪的小型保种育种基地,在芜湖三利养猪场建立起来了,经过4 年的发展,现在这个基地已经形成了纯种圩猪育种系族亲缘群。圩猪的种群越来越大了,老俞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由于圩猪食量大,长得慢,优质却卖不出优价,俞明生每年都要投入22 万元“伺候”这些珍稀圩猪,而他从圩猪身上的收益每年仅有14 万元,尽管每年8 万元的亏损让老俞感到了很大压力,但是为国家保护珍稀猪种的愿望使他决不会放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教授看着已经是名振鸠兹的著名农民企业家的老俞,整天穿着打补丁的裤子上下奔波,激动地对老俞说:“把我的工资拿去吧!”老俞哈哈一笑说:教授,您放心,只要三利养猪场在,就有圩猪在!教授也使出浑身解数,多次向有关部门求援,但有关部门给的经费与保护圩猪的实际需求相比,毕竟是杯水车薪。

俞明生和张伟力咬咬牙还是挺过来了,如今,科技和实业的结合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文章录入:spring    责任编辑:sprin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